第二百四十一章 武举(9)-《唐朝地主爷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走,我们住店去,咦?这家店不错,有女子在外面招客哩!”

    而另一边,也有许多寒门从这同样的一封御令中看出的是别样的味道,许多学子纷纷道,皇上这是关心天下学子,勿使其沉沦于长安之繁华,又说皇上是平等对待寒门和贵族,是古代圣人的作风。有很多寒门学子,一日之内,便按照告示上的说法找到了兵营所在,某些自恃有背景的,也并非全部都是纨绔子弟,冥顽不灵,大部分的也还是老老实实登记造册进入兵营。

    几日之后,西市有传言,说是一个烂醉如泥的武贡士被当场在菜市口拖走,发放湖广烟瘴之地充军三年,听说他还是县太爷的儿子呢。又在东市有传言,一个武贡士无意中将自己的身份说漏了嘴,怕连累家人,日惊夜恐,让人把自己打残了,以此免去自己三日不进军营的罪过。几个前车之鉴已经摆出来了,长安城中出现的那些武贡士,几乎全部销声匿迹。长安的百姓也松了一口气,这些日子啦,街上总是有壮如牛犊,凶比虎狼的人走来走去,虽然没做啥坏事情,但还是有对这种不稳定因素的害怕啊。

    这次的贡士里面,不仅有各级官府推举的贡士,还有各路江湖朋友,草莽之士参加武举。前者称为官贡,后者叫做民贡。电视里的什么门派啊,武功啊,其实在现实里是有的,唐朝政府对这些社会上自己成立的团体,一向采取的是监管兼有意无意打压的态度。但是,朝廷又不能将其打压过甚,一是因为他们在地方有势力,一旦打压过甚容易激起民变。另外一个,朝廷有时候做事,也要仰仗这一帮不怕脏的人。

    朝廷主要的打压方式,便是分化和招安了。此次武举的消息,李渊也提醒尚书省特派巡使,告之天下江湖门派,民贡一些有声望的人入长安参加武举,以后也可登堂入室,不做草莽了。有时候宋江选择招安的做法,其实反映了大多数草莽的心理,安顿晚年才是所需。

    各方有消息传来,整个长安的军政,都为了这一次武举忙活起来。

    五月初,是仲夏,已经有了三伏天的感觉了。日头长,马上进入农忙的季节。春种夏耕,秋收冬藏,其实还有一种说法,叫春生长,夏战备,秋守备,冬修缮。总之,在这太阳越来越烈的日子里,武举一事,紧锣密鼓地便要开张了。徐清收到的通知是太监传来的;

    “徐大人哟,徐大人也,您已经四五次没去上朝了,皇上说你别的事不管可以,但是这武举的事情你还得知道吧?”

    徐清放下手中的冰水,摇着蒲扇问道:“这么块,四五次没去了,那不是半个多月没去了?好吧,武举的事情你具体说说、”

    那太监从袖中拿出一奏折递给徐清:“徐大人,别的大臣,哪怕裴相也不敢你这般啊。喏,这时下面人呈递给皇上的奏折,上面写的是武举一事最终的流程。”

    “多谢公公!”

    其实徐清躲在玄武门里,并非就没有管武举的事情,他先发动所有暗河,都到兵营里报道。有的人买下了别的贡士的名额和保票,反正有的贡士犯了规矩,也怕暴露自己身份。有的自称为草莽之士,作为民贡进来的。

    首先让徐清惊讶的是,这暗河不知不觉已经有了五百人之数,这要人人都进来了,那还得了。全来了也不行,家里没人保护。故而,徐清让一部分人直接大张旗鼓编入自己这玄武门守兵,作为在自己身边的亲信。而杨成,便带着另外二百人悄悄以各种办法混进武举。
    第(2/3)页